粵產紀錄電影《同學們》 在港舉辦觀影會

撰文:南方網
出版:更新:

粵產紀錄電影《同學們》今日(17日)在香港嶺南大學舉辦觀影會,該電影以華南地區教育抗戰史為題材,講述抗日戰爭時期,以嶺南大學、中山大學等為代表的多所華南學校,在逆境中為延續教育,師生們冒著炮火長途跋涉遷移到粵北辦學的故事。此次活動吸引一眾內地及香港的專家學者、學生等出席觀賞,並在研討環節就如何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傳承和發揚愛國精神,進行交流。

據介紹,《同學們》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貴史實材料為劇本基礎,採用劇情式紀錄片形式呈現歷史感人故事。影片在韶關、雲浮、廣州、香港、澳門及台灣等地,實景拍攝當年受抗戰影響的華南學校舊址以及各校的現狀,並對當年的親歷者或其家人進行專訪,重述抗日戰爭時期,廣州、香港等地相繼淪陷,在家國陷於危難之際,以嶺南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為代表的數十所高校和中學,輾轉遷到粵北等地堅持辦學復課、求學、傳播知識和文化的故事,突顯該批學校在戰火中不屈抵抗,培育出包括文學、藝術、物理、植物、天文、地理等傑出學者,為日後粵港澳大灣區的學術研究作出了卓越貢獻,也在中國教育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嶺南大學是這段歷史的重要見證者、參與者和踐行者之一,曾在抗日戰爭時期三遷校園。1938年,日寇進逼,廣州淪陷,嶺南大學本部隨即遷往香港。1941年12月,香港淪陷,時任校長李應林再次率師生北遷至韶關曲江,後來戰事日漸蔓延,嶺南大學再由曲江轉移往東江梅縣。嶺南大學不懼艱難堅持復校的「嶺南精神」,也為日後培育大量傑出人才打下堅實基礎。如中科院院士黃本立、世界知名社會活動家陳香梅、美心集團創始人伍沾德等人都是嶺南大學的知名校友。抗戰勝利後,嶺南大學重回廣州康樂校園,至1952年,為順應高校改革,嶺南大學各院系併入中山大學及其它學校。直至上世紀60年代,在校友們的積極努力下,嶺南大學在香港復校。

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局長劉震出席活動致辭表示,相信《同學們》這部紀錄電影能引起社會對華南教育歷史的關注,引發對先輩師生的緬懷與紀念,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珍惜時光、發奮努力。

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及對外關係)劉智鵬致辭表示,電影《同學們》香港觀影會選擇在嶺大舉辦,意義非凡。通過電影讓嶺大學生深入瞭解及認識學校歷史,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嶺大師生共赴國難、教育救國的故事和精神,讓嶺大學生以身為「嶺南人」而感到驕傲。

在研討環節,一眾專家學者表示,當年烽火逆行的多所學校現今已發展成為一批具有廣泛學術影響力的一流學府,繼續為各領域培育人才。

本文獲《GDToday》授權轉載。